從2010年10月第一次參加公益活動開始,東營市東營區紅十字會副會長張惠在公益的道路上已經行走了12個年頭。從助學、助老、助殘到急救培訓、遺體器官捐獻,再到臨終關懷……一個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直堅持做好事。就像張惠的網名“小善大愛”一樣,他用愛心書寫人生,用行動譜寫大愛。

圖為張惠參加志愿活動
熱心助殘,做孤寡老人的“好兒子”
2010年10月17日,對于張惠來說是難忘的一天,這是他第一次參加公益活動的日子。
在敬老院,他和志愿者們一起給老人包餃子,打掃衛生,陪老人聊天,當看到孤寡老人發自內心的微笑,張惠的內心受到了強烈震撼,切身感受到“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真諦。后來,張惠在敬老院幫扶了6位老人,陪老人們過節過年,帶著他們看病,無微不至地陪床照料。他說:“老人們都拿我當親兒子,知道我愛吃餃子,經常包了餃子叫我吃?!?/p>
2011年,張惠開始接觸助殘活動,期間他認識了廣饒縣的殘疾小伙王振文。2013年,王振文因內臟感染,醫院下了病危通知書,張惠得知消息后,迅速發起募捐,先后籌集善款近10萬元,將王振文從死亡線上搶救了回來。身殘志堅的王振文在2017年順利通過了重慶殘疾人乒乓球隊的考核,找到了人生的新方向。在2021年舉辦的全國殘運會上,王振文獲得了兩金一銀的好成績。這些年來,張惠和王振文及其家人早已像親人一樣,他們的微信群名叫“幸福一家人”。
愛心助學,做貧困學生的“張爸爸”
雖然張惠參與的公益活動是從助老起步的,但助學卻占據了張惠日常工作的大部分時間和精力。2011年,張惠成立了東營市第一個助學部。
萬事開頭難。因為缺乏資源和知名度,張惠不得不四處求人,希望能找到一些可以接受資助的貧困學生。隨著助學團隊知名度的不斷提升,上門求助的人多了起來,他們資助對象的范圍從東營三區兩縣慢慢延伸到臨沂、濰坊等地。截至目前,張惠帶領的團隊已經資助了千余名學生。
“助學不像助老、助殘能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而是要靠長年累月的付出才能看到孩子們的變化,個頭、成績、人品等方面,越來越向上向善,這就是我們最大的滿足?!边@些年來,每逢大小節日,張惠總能收到不計其數的問候。很多孩子成人后,人生重大的每一步,如考研、入職、買房,甚至情感問題都會在第一時間告訴張惠,讓他幫著拿主意。張惠多年來的無私付出,換來的是彼此間的真心相待,親如一家的無限信任。
孝心回饋,做公益服務的堅守者
“公益事業既費心又耗時,還可能會耽誤個人生活,是什么力量讓你堅持了這么多年?”面對記者的提問,張惠說道:“我給你講講我的童年吧?!?/p>
張惠的村里有一位孤寡老人,在一次機緣巧合下,童年時代的張惠與老人相識。他看老人很孤單,便在每天放學后陪伴老人。老人無兒無女,便將他當做自己的孩子,用僅有的5元生活費給他買玩具和零食,用撿廢品攢的錢買課外書。張惠的父母也將老人當做親人一般,照料老人的日常生活,過年過節都與老人在一起。小學四年級時,老人搬到了鎮上的敬老院。后來張惠考到了與敬老院對門的鎮中學上學,老人讓他每天中午到敬老院吃飯。三年間,張惠每天都能吃到老人為他留的熱飯熱菜。張惠暗下決心,一定要為老人養老送終。然而天不遂人愿,就在張惠畢業前夕,老人去世了。沒有為老人花過一分錢,成為張惠終生遺憾。受之于情,感之于恩,“我要把老人對我的養育之恩回饋給更多的人?!?/p>
一句誓言,讓張惠在志愿服務的道路上步履堅定,風雨無阻。十年如一日的堅持,讓張惠收獲了許多認可,他先后被授予“東營市優秀共產黨員”“東營市道德模范”“山東省道德模范”“山東省最美志愿者”“山東好人”“全國五好家庭”等榮譽。在張惠的帶動下,妻子和女兒也加入了志愿服務活動中,一家人先后資助了8個孩子,女兒也在上中學時被評為了“東營市十佳美德少年”。
“雖然我決定不了人生的長度,但是可以決定人生的寬度?!睆埢莼畹猛ㄍ?,活得精彩,“幫助別人的過程也是思想升華的過程,我會在公益的道路上堅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