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微信上有關健康、疾病、飲食等方面的信息很多,哪兩種食物相克、哪些征兆預示著重大疾病、哪種食物多吃有益于預防疾病等等。這樣的信息數量多,并且魚龍混雜,難以分清真假。
現在,微信上這方面的信息減少了,這與網絡環境整治有關,也與公眾健康素養的提高有關。
近日,《光明日報》刊發了武漢大學人口與健康研究中心課題組基于10省份20市社區居民的調研報告。報告顯示,當前,我國居民健康素養水平穩步提升,從10年前的8.8%提高到2021年的25.4%。調研發現,大部分居民對于“平時吃得清淡不易得高血壓”“控制血脂、降低血壓能夠降低中風風險”等基礎健康知識已較為熟悉。
公眾的健康素養提高了,不再盲目地相信微信上健康方面的信息了,也不再盲目地轉發這方面的信息了,微信上健康、保健方面的信息也就少了。
居民健康素養的提高是健康的基礎。健康離不開完善的衛生健康體系和公共衛生服務能力,但這是外因,一個人的健康狀況如何,從根本上說依賴于個人對于身體健康的維護,健康蘊藏于個人衣食住行等生活細節中。如果個人生活中存在著諸多危害健康的因素,公共衛生服務能力再強、衛生健康體系再完善,也很難保障好個人的健康。健康狀況的好壞,與個人健康素養的高低有著密切關系。
在日積月累的生活中,每個人都形成了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些還已經養成了習慣,每天吃多少鹽、吃多少油,是不是喜歡甜食,都有個人的習慣。如果不了解油鹽糖吃多少合適,可能就會依據自己的口味隨意添加,口腹的欲望滿足了,卻未必對健康有益。健康素養提高了,了解自己每天食用的量應是多少,就會按照健康的標準做取舍,這有益于健康。即使身體出現了點狀況,只要掌握了健康方面的知識,就會通過科學的調節,通過飲食搭配、戒煙限酒或者體育鍛煉等,來治愈疾病或延緩疾病的發展進程。公眾健康素養的提升,對于保障個人健康至關重要。
健康連著個人的生活,關系國家和民族的未來。近期,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十四五”國民健康規劃》。指出,深入開展健康知識宣傳普及,提升居民健康素養。全面實施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推進“三減三健”(減鹽、減油、減糖,健康口腔、健康體重、健康骨骼)等專項行動。實施國民營養計劃和合理膳食行動,倡導樹立珍惜食物的意識和養成平衡膳食的習慣,開展控煙行動,加強限酒健康教育等。隨著健康知識的普及,公眾的健康素養將進一步提升,健康素養將會更加有效地護佑健康生活。(扈美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