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六太:那是一段烽火連天的回憶
由于從小接觸駐村八路軍,對軍人有著很深的感情,1944年12月,時年17周歲的于六太和10名同村伙伴一起決心投身革命。征兵動員大會一結束,他們就自愿報名參軍,正式成為了八路軍。時隔多年,再次回憶起那段烽火連天的回憶,于六太感慨良多。>>>>詳細
王永喜:輕傷不下火線 重傷不叫苦
1945年5月,為響應國家號召,身為家中獨子的王永喜毅然選擇參軍當兵上戰場,保家衛國。參加攻克以蒲臺城為中心的戰斗時,他被任命為八路軍第六縱隊第17師第49團1營1連3班班長。此后,王永喜隨部隊一路北上,參加戰斗200余場,打死打傷日偽軍200余人,多次立功受獎。>>>>詳細
于振海:子彈從頭頂飛過,毫不懼怕
記者一行4人來到抗戰老兵于振海位于廣饒縣陳官鎮臥佛村的家中。當時,老人正在家中的小院里遛彎,看到記者一行非常開心。95歲的于振海個子不高,聲音洪亮,身板依然硬朗,說起以前抗戰時的事兒非常激動。得知記者要給自己拍照時,老人下意識地挺直腰板。>>>>詳細
劉長賢:紅色劉集走出的“潘冬子”
1943年5月,劉長賢正式參軍。一開始參加的是陳瑛任隊長的益壽臨廣四邊大隊,后來改成屬于渤海區的十四團、十五團、十六團,后渤海地方武裝升級組成的華野第十縱隊,劉長賢隸屬十縱28師88團3營8連。>>>>詳細
徐建立:保護戰友,我義不容辭!
記者一行三人來到抗戰老兵徐建立家。一進門,老人正坐在火爐邊喝茶,見到我們來了,熱情地站起來招呼。除了耳背,老人身體很硬朗,天氣暖和時還會外出趕集。在老人大兒子徐會博的“翻譯”下,老人講述了那段血與火的歲月。>>>>詳細
李正家:炸碉堡打鬼子,我從來沒有害怕過
李正家,1928年4月出生于廣饒縣七區神堂村,1945年1月入伍。說到入伍的緣由,李正家告訴記者,當時自己剛剛16歲,正逢日本鬼子掃蕩,在村子里橫行霸道,到處燒殺搶掠,村里人心惶惶,實在沒辦法,他就連夜跑到壽光參加了八路軍,成為28軍82師3團后勤部的一名助理員。>>>>詳細
李長安:豁出命去打鬼子
“不滿14歲告別父母毅然參軍,在日軍的嚴密監控下頂著大鍋過河送信,右腳腳踝曾在戰爭中受傷,沖鋒時左腿不幸被炸傷……”記者見到了這位抗戰老兵——李長安,這位在戰場上勇猛殺敵的老兵,如今89歲了,盡管耳背、行動也不方便,但說起抗戰的那段經歷,老人仍激動地落淚。>>>>詳細
王友慶:忠心獻祖國 丹心育桃李
“銘記英雄卓越功勛,弘揚時代千古風采”“德邦傳承紅色基因,鋼鐵筑牢英雄之魂”……王友慶老人臥室的墻上掛滿了錦旗和獎狀,桌子上也擺放著各式“老物件”,記錄著他輝煌的革命事跡。>>>>詳細
李子英:崢嶸歲月苦 難撼英雄志
李子英,男,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人,92周歲,1945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4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1950年入朝時任27軍81師炮團警衛排長。>>>>詳細
紀玉清: 扛槍打仗保家衛國,我很光榮
“我是在‘大參軍’熱潮中入伍的,1945年5月參加了一次反掃蕩,同年8月和戰友一起接受日軍駐禹城部隊投降,接收步槍1000余支、機槍10余挺、小鋼炮20多門、汽車30多輛……”談起當年的抗戰經歷,紀玉清精神矍鑠,激情滿滿。>>>>詳細
劉西璞:每次出門送信,都做好了犧牲的準備
記者一行4人來到廣饒縣花官鎮東劉村抗戰老兵劉西璞的家中時,正值降溫飄雪,當時老人正躺在床上,床頭的收音機正在播報天氣預報。聽到記者的采訪訴求后,老人連忙讓子女扶自己坐起。聽劉西璞的子女說,老人身體不好已經臥床好長時間了??吹絼⑽麒弊貌环€卻依然想挺直腰背的動作,記者心中一陣酸澀,跟著老人的講述,回到那段崢嶸歲月。>>>>詳細
魏松明:不懼危險 用身體連接起戰斗的命令
2021年元宵節的前一天,記者一行來到廣饒縣采訪抗戰老兵魏松明,聽他講述當年的英雄故事。記者踏進魏松明家門時,老人已經等候多時。桌上整齊擺放著水果和瓜子,還有剛剛沏好的茶,聽魏松明的子女說,老人知道記者要來采訪,心里很是高興。雖然有些糊涂,但跟隨著魏松明斷斷續續的講述,記者仿佛和他一起回到了當年。>>>>詳細
龐守良:74年黨齡 永葆入黨初心
近日,記者一行4人來到廣饒縣稻莊鎮龐項村,采訪住在這里的抗戰老兵龐守良。踏進門后,迎接我們的是龐守良的兒子,他胸前的黨徽格外顯眼,聽他說,老人這幾天吃飯不太好,不過當穿上軍裝的那一刻,龐守良非常激動,似乎又回到了當兵時的那段歲月。>>>>詳細
夏豐鳴:軍人就意味著浴血奮戰
1942年,位于山東沂水的抗日根據地剛剛開始建立,當時14歲的夏豐鳴還在念私塾,看到征兵通知后,他與幾名同學一起毅然參軍,加入了魯中軍區青年隊。79年匆匆而過,當年意氣風發的小兵已經成為了耄耋老人。近日,記者來到東營區中山社區檀香園夏豐鳴的家中,聽他講述了那段英勇慘烈的抗戰歷程。>>>>詳細
張祝捷:巾幗不讓須眉,受家庭影響走上從軍路
“在那廣大的田野,在那路上,沒有風卻揚起灰塵,這是我們勇敢的騎兵,勇敢的騎兵向前挺進。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要犯我一定消滅他們……我們在火里不怕燃燒,在水里也不會下沉……”眼前給我們哼唱這首歌的老人,是廣饒縣抗戰老兵張祝捷。這首歌唱出了革命者的決心和斗志,也把我們帶回了那烽火連天的戰爭年代。讓我們跟隨這位92歲的抗戰老兵,一起追憶當年的崢嶸歲月。>>>>詳細
田福五:拼刺刀殺鬼子,我還能再來一次
12月9日下午,當記者來到位于墾利區墾利街道李呈村的田福五女兒家中時,老人已早早地站在門口迎接記者一行的到來。這位94周歲的抗戰老兵一見到我們,就熱情地與我們握手,這種禮貌的待客之道讓我頓時對這位老人產生了無限遐想,年輕時,他是什么樣子的呢?>>>>詳細
李潤生:年少參軍 青春不悔
11月17日,記者一行來到墾利區康居小區采訪抗戰老兵李潤生。一路上大家都在想象著這位92歲高齡的抗戰老兵是什么樣子。他還能和我們交流嗎?以前的事情,他還能記得嗎……我們迫切地想要見到這位令人尊敬的老人。>>>>詳細
宋國瑞:無論在哪兒都要為打鬼子盡一份力
3月5日,記者一行來到抗戰老兵宋國瑞位于東營區史口鎮大宋村的家中。老人早已收拾妥當在家中等待我們的到來,見我們來了連忙熱情地招呼我們坐下,“吃點瓜子?!?5歲的宋國瑞耳朵不背,身板硬朗,說起以前抗戰時的事兒非常激動。得知記者要給自己拍照時,老人再次穿上軍裝,神情莊重嚴肅。老人的女兒宋秀英站在一旁忍不住夸贊道:“我爹穿上軍裝精神頭兒更足啦!”>>>>詳細
袁言興:歲月抹不去錚錚鐵骨
踏著蒙蒙細雨,記者一行人來到了墾利區大三合村。當我們走進小院,就看到袁言興正站在院子中和孫子袁大濤在說著什么??吹轿覀儊砹?,老人熱情地招呼我們進屋。>>>>詳細
武增祥:再打仗,我還上!
近日,記者在利津縣汀羅鎮金盆底村的一座普通小院里,見到了抗戰老兵——武增祥。眼前的老人高大魁梧,軍人風范十足,布滿褶皺的臉上盡是歲月與滄桑。武增祥雖然年事已高,耳朵有點背,但講起艱苦卓絕的戰爭歲月仍神采奕奕,一字一句鏗鏘有力。>>>>詳細
劉合元:保家衛國是我一輩子的驕傲
劉合元,1928年農歷十一月廿三日出生于利津縣明集鄉明家集村一個普通農民家庭,是一位1945年4月參軍的老八路,親身經歷了抗日烽火,參加過解放魯中南戰役、淮海、渡江等大的戰役,后成為新中國第一批水陸坦克駕駛員,1949年8月15日加入中國共產黨?!拔野亚嗄陼r代獻給了國家,參加抗戰保家衛國,是我一輩子最驕傲的事?!睉浲魨槑V歲月,92歲的抗戰老兵劉合元壯懷依舊。>>>>詳細
陳躍堂:每次面對黨旗宣誓 都會熱淚盈眶
1月13日午后,陽光明媚,抗戰老兵采訪團一行到達墾利區康力老年公寓時,陳躍堂的大兒子陳光成已經在樓下等候,上樓后,陳躍堂和老伴已經坐在大廳里了。老人身材瘦削,穿藏青色大衣,帶著一頂帽子,胸前佩戴的獎章閃閃發光。見到記者前來,兩位老人巍巍顫顫地想要站起來,卻很吃力,陳光成快走兩步,扶起了老人。>>>>詳細
胡安全:個人安危不算啥 瞞著家人去當兵
胡安全,是一個在利津縣汀羅鎮東宋村生活了幾十年的普通農民。他身體硬朗,雖然已經90多歲,但言語思維依然條理清晰。在漫長的歲月里,或許有許多往事已經淡忘,但是記憶深處,關于抗戰的記憶卻仍然鮮活。>>>>詳細
東營市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主辦 投稿信箱:2339875351@qq.com
技術支持:東營市網文網絡科技有限公司